有关中秋的大城小事

2016年4月16日 第13期        作者:文/火太阳品牌策略设计机构董事长 杜晓东  编/王诗咏        2016-12-24       

很多时候,过节其实就是给嘴巴过节,细数从老祖宗流传至今的这些传统节日,几乎都有对应的食物,这些节日吃食已经成为节日氛围的标志了。提到中秋,大家脑袋里蹦出来的第一个美食,当月饼莫属了。

月饼,是中秋特有的食品,而中秋又是一个承载了太多情感的节日,其实,月饼是中国最具情感价值的食品。它代表的是历史,是地域文化,是家,是团圆,是人情往来,也是祝福。从某些情面来讲,月饼,甚至已经不再是食品,而是一种寄托各种情感的记忆符号。


一块月饼的上海记忆

问一问身边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不同地方的人对于自己老家的月饼都有着不同的记忆,有冰皮的,有苏式的,还有一些千奇百怪馅料的……而今天我们要来谈一谈的,是一个地道来自大上海的月饼——杏花村。

不来自牧童遥指的杏花村,而是创立于美丽繁华的大上海。杏花村月饼,讲述的就是中秋的前朝旧事,杏花村的品牌视角,聚焦在海派文化的价值提取上。什么才是上海?哪里才是上海?在人们的印象中,真正的上海,始终定格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那是杏花微雨、灯红酒绿、能人竞出、故事迭起、战乱中也不失贵族风骨的老上海。老上海、中秋、月饼、杏花村,顺理成章地以回忆的方式嫁接起来。

中秋是团圆,中秋也是想念。回忆偶尔会以味觉的方式出现,翻开时空的画卷,品尝上海故事,品味杏花微雨的老上海。


那一年的中秋

月亮的目光尤为温暖

流淌在年幼张爱玲执笔的指尖

那一年

阮玲玉出演了第一部电影

周璇即将崭露头角

杜月笙还没有远赴香港

徐志摩轻轻地走了,又轻轻地来

宋美龄入住了“爱庐”别墅

梅兰芳带着贵妃醉酒移居上海

那一年的月光和今天一样

意味深长

关于这座城市的记忆

暖暖地,在故事中流淌

这座城,住着很多有故事的人

很多人,住在这座有故事的城

品尝上海故事,

品味杏花微雨的老上海

老上海,杏花村

品牌文化:有故事的城,有故事的人


满载故事的可食容器

   在这座最具人文气息的城市中,杏花村,让月饼以人文的姿态回归传统。而一个具有人文精神的月饼,一定是会讲故事的。杏花村月饼,每一块都在怀旧地讲述着旧事江南的中秋盛景。一个讲故事的产品,让人看过之后,好像穿越回那个节日氛围浓厚且传统的年代当中。

火月斗香

江苏民间,中秋夜必烧斗香。斗香的四周糊有绢纱,绘有月宫景色。或以线香编成斗香,上面插眘纸艺魁星及彩色旌旗。焚斗香、秉风烛、布瓜果、人团圆,恭候满月上中天。

月树中秋

一种极富情趣的习俗,叫“树中秋”。各家用竹条扎灯,有鸟兽鱼虫,也可砌成字灯。灯内燃烛,用绳系在竹竿上,插在房屋高处。月圆之夜,满城灯火,如繁星点点,和天上明月争辉,以此庆贺中秋。

迎秋送福

旧时江南中秋之夜,流行摸秋习俗。男女老少乘着月光,偷摘别人家的花果瓜豆,以取各种吉祥之意。主人非但不责怪摸秋人,反以送福为喜。

仲秋拜月

每至中秋,越人有迎寒拜月的仪式。在自家庭院设桌案,摆瓜果,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向月亮朝拜。礼毕,方分食团圆月饼,宴饮赏月。

秋社纳吉

宋时江南,官府与民间皆于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祭神答谢。敬社神、煮社粥,并以社糕、社酒彼此相赠。俗称秋社。

舞龙高升

舞龙习俗,始于汉初,盛于唐宋。中秋节前后几天,至每家每户,意味着送来平安与幸福。尤以江浙流行的“百叶龙”,构思奇巧,制作精妙。

灯船载礼

江南一带,自古有制灯船以助月色的节俗。中秋之夜,天清月明,青年男女相约水畔,扎船燃灯,传情达意。

缘月泛舟

《江南志书》记载:“八月望日,游人操舟集湖桥望月。” 人们泛舟揽月、把酒谈笑,以这种风雅的习俗,报谢天地与自然的恩赐。

盛事咏月

浙江一带,中秋观潮咏月的风俗由来已久。自汉朝开始,至宋朝鼎盛,文官墨客举盛会、咏秋月,象征盛事如潮,光华永远。

走月迎祥

民间素有中秋“走月亮”节俗,特别以江南苏杭一带为盛。三教九流,盛装出游,男女相会,踏月访友。求媒神,祈子孙,可联袂纵歌,可通宵不归。

星火耀月

中秋夜放孔明灯的习俗,从古时延续至今。用竹篾和红纸扎大形灯笼,留绳子垂直用作点火,悬于门庭高处。待中秋夜点燃,星火繁天,百姓纷纷出户观望,祈福来年风调雨顺。

登云步月

唐宋时期,文坛好友之间盛行追月步诗之风。八月十五邀约,月下七步即兴作诗,不成者罚酒三斗。清风明月下,欢笑连连,醉中相携尽兴而归。

彩塔颂秋

明嘉靖年间,富贵人家过中秋,必在厅堂“摆塔”。三至十层皆可,顶层摆上系有大红结的泥塔,底层放秧盆,青葱吐绿,以示丰收。中间各层陈列色彩丰富的戏曲人物,整个庭院张灯结彩,赞喻生活红似火。


晚月拾福

传说中秋深夜时,月亮会落下月华。落在门前树梢,表示会有好运降临;落在家里的米缸,就会有吃不完的大米。大人和孩子们早早备好红绳,在月华落下处系上,绾的月华越多,则留住的幸福越多。

祈月听香  

中秋团圆思亲浓,旧时留守家中的人们焚起香,将心事向“神明”祷告。听香人燃香礼拜后,或静待或出游,聆听过路人的第一句话,以此占卜自己或亲人的凶吉。

火舞迎福

插柚香祭月亮,这是旧时孩子们的中秋习俗。明月当空时,孩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香火所经之途皆沾染福气。孩子玩得开心,大人们也欢喜。

挑战传统视网膜

传统的,未必不能做出新时尚的改变。老上海,杏花村,植根于老上海的海派文化,当它与当今快节奏、轻时尚的互联网碰撞之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作用呢?

传统,并非是固守、陈旧,时尚,也并非不能借鉴传统元素。老元素,新用法,这就是独属于杏花村的“新传统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