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技术当“人”看

2018年7月16日第14期               2018-07-25       

唬地一看,这主题要得罪人了!行业辉煌从来都是一把手的狂欢,还有二把手的揩油,至于总工所代表的技术派,大多都得看脸色行事,可一旦经营堪忧,都会落得“产品质量不稳定”等等诸多“骂名”。我们这传承了数千年的酒类行业,“从技者”有些悲哀!

在我看来,这些技术派在企业主要有三种形态。

首先是重视战术轻技术,即偏重于市场营销,偏重于包装、创意、广告、费用这样前端的份额争夺战术。在这个以国有资本唱主角的行业,一、二把手都是绝对权威,这样政府委派、轮流坐庄的责任制造就了企业家任期图利的必然选择,而鲜有等闲功夫去投资技术、长期付出去培训技术人才。而其它股份制、民营等企业老板意识更为浓厚,老子天下第一,技术不过是按照传统经验去复制就行了,对“瓶子里的品质”工作长期处于淡漠状态。

其次就是重视技术只技术。随着大批高知识人群执掌酒业,的确对技术重视风气有所提升,但其对待技术仅仅是停留于

技术,当作挣钱的砝码而已,而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战略。更通俗地讲,就是把技术人员当“机器”,而没有当作“创造者”。这样的“重视”怎能让匠心闪现呢?不过是形神脱离的复制品,多一个与少一个没有什么两样。

第三个形态就是重视技术多心术。我们承认一、二把手对于企业的贡献,但也鄙视那些时刻“提防技术人员抢风头”的妒忌心理与排斥行为。坊间不少有关董事长或总经理与xx 总工程师争斗的议论,甚至在外派学习、进修深造方面对技术派采取打压,更不说日常经营活动中接受媒体采访、外出讲学、活动站台这类的活儿,让技术派“少露脸、少讲话、少交际”的现象时有发生。企业老大们的“心术”让这些技术专家们完全“圈养”了起来,我们的酒业制造如何升级到智造呢?

近期,在新食品正道学院举办的武夷山茶酒融合品评培训活动上,我们再次看到了季克良老爷子授课所“遭遇”的热捧与应对的“烦恼”,茅台为什么高热不下?酱酒为什么持续看涨?我想季老爷子这样的匠人正是中国酒业的“稀缺财富”,一个数千年的行业为何没有季克良第二、第三……第n ?我们的董事长、总经理是否应该引起反思?如果季克良出身于浓香、清香、兼香……我们还要今天这么费力么?

当行业诸多专家、技术派聚会之时,我们看到的是较为普遍性的“愣怔”“刻板”“冰冷”“落伍时代”,甚至疏于形象、心门紧闭,这与大佬们的光鲜、营销战线的体面形象格格不入,也与进口酒的酿酒师、调酒师、品酒师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长此以往,何其后怕。

当前国家提出中国制造2025,大国工匠呼声高涨,中国白酒如果只是固有的“经验下去”,只是固有的“圈养”禁锢了灵感,是没有资格谈“工匠精神”的,更没有资格代表中国制造。

在供大于求的挑剔性消费新周期,在人们美好生活向往的新时代,冰冷的技术背后必然是冰冷的产品,只有激发出“人”的情怀与心血之作才可以走遍天下。所以,重视品质营销,要把技术当“人”看,尊重技术者生存,敬仰技术者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