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看涨价如何在风口飞起来?

       作者:邓波        2016-12-24       

涨,还是不涨?涨,又该如何涨?面对涨价潮,我们应该持怎样的态度?面对行业的这场越演越烈的涨价潮,涨价是好是坏?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日前,本刊编辑部也特邀了部分在营销领域颇具实力的知名人士,请他们讲述是如何看待此次涨价潮的。

没必要对目前的白酒涨价忧心忡忡,大家没有提及的量的问题,才是需要警惕的大问题。

2016年以来,不仅白酒上市公司销售全面回暖,而且五粮液、洋河、古井等一干企业上调了价格。上调价格引发了部分行业人士的担忧,行业是否就此回暖尚未确定,就这样急吼吼的涨价,是不是太过盲目乐观了?由此,一些朋友著文提醒行业,小心行事。

在水木知行看来,行业确实未必就此回暖,但却不必为涨价忧心忡忡。原因如下:

首先,作为一种礼器,高溢价是白酒的属性之一。白酒的属性决定了其价格必然远高于制作成本;而社会对于白酒的高溢价基本接受,没有异议。作为一种社交工具,其本质上是一种“礼器”,在正式宴请场合,白酒价格就标示着宴请的档次和规格。虽然经过三年的调整,所谓的政务消费、公务消费已经全面萎缩,但白酒的礼器属性并没有被改变。一个事实就是,2012年,当普通飞天茅台价格下滑到1100元以下的时候,社会上曾经出现过一阵普通消费者囤积潮。这说明,在当时普通消费者认定,1100元是茅台酒的价格底线。这是社会公众认定的“占便宜”的价格。我们由此简单推论,社会对普通茅台酒的认定价格应该是1200元左右。如果这样来看,现在的白酒价格上涨,不过是对前期市场过度反应的修正而已,不必太过担心。

其次,消费升级还没有走完。白酒礼器的属性,让其在消费升级的大潮中,始终站在前列。这也是白酒的品类优势。以中国人的特点而言,消费升级中,率先升级的是“面子消费”,而白酒刚好是面子消费中的一个重要的品类。从2000年前后到2012年,白酒行业“降价如防水,涨价似爬梯”,价格更高的品牌更容易占据竞争优势。背后就是消费升级,一直推动白酒量价齐升。在湖北市场上,白云边产品系列中,零售价格百元以下的9年陈增速放缓,而价格更高的12年、15年,甚至20年快速增长的事实,应该是消费升级最为生动的注解。

第三,泡沫在量,不在价。行业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刺破了泡沫。但是,不能因为价格快速下降,就认为泡沫在价格。在我们看来,恰恰相反,白酒的泡沫在于量。现在,不少白酒品牌都倾向于接受一个事实,定价总是要低于成交价的,特别是零售价在百元以上的产品。这种现象带来价格系统倒挂的危险,一旦倒挂,品牌很难再实现顺价销售,整个销售渠道也将脆弱不堪。此前不久,马斌先生用一句话道出了实质——“只注重销量是种病”。白酒运营的关键之一,是量价的平衡。白酒在量与价平衡之上,比较侧重于量。在以前,这是没问题的。因为,当时的市场容量急速增长,谁圈的地盘大,谁就有更大的可能性。但现在的市场环境下,这种倾向则有可能出问题。现在的市场,已经不再有巨大的增长容量,品牌之间竞争是挤压式的。此时竞争的关键已经变成了群体的选择和占有深度。白酒运营侧重点从量转向价,才是正道。在品牌消费并不成熟的现在,价格偏移意味着群体的偏移。这种情形之下,真正值得担忧的不是价格过高形成泡沫,反倒是价格偏低之后,获得短期销量,不肯提升价格,价格上涨落后于目标群体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