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中国葡酒未来的明星产区 贺兰山东麓

2017年5月1日第12期        作者:文 / 吴昊 彭云云 编 / 杨静        2017-07-31       

“品牌建设年”带来的机会

   “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自古以来,贺兰山东麓的平原地区便有“塞上江南”的美名。贺兰山山脉绵延 200 多公里,气势恢宏,是阻隔戈壁沙漠的天然屏障。黄河流经贺兰山脉的东麓,几千年来滋养着银川平原,哺育了“贺兰山东麓”这片天然的宝地。

   从只生产鲜食葡萄,到正式成立葡萄产业协会,再到政府扶持葡萄酒为重点规划产业,通过立法保护产区,建立列级庄制度,中国产区也能诞生好酒, “中国波尔多”正在逐渐成为可能。在葡萄酒领域,产区对产品品质,定价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贺兰山东麓产区无论从风土人情,还是产区管理,都达到了国内的先进水平,其未来的明星相逐渐凸显。

   更重要的是产区政府在受到广泛赞誉同时,没有忘记踏实走脚下的路。正逢宁夏贺兰山东麓产区“品牌建设年”,新食品记者带着崇敬走访了这片神奇土地,了解产区品牌建设的独特思路。


   宁夏贺兰山东麓产区励精图治经过 10 年高速发展,已形成有品牌规模的全国知名葡萄酒产区,葡萄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按照 2017 年产区报告显示,2016 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13 亿元,生产葡萄酒 1.2 亿瓶,销售 4.1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 50 亿元。

   骄人成绩面前,宁夏葡萄酒产区发展局工作人员仍向记者不断强调,产区品牌发展有很长的路要走,越是被人关注,越是要预防风险,认真做事,才对得起脚下这片土地。

建立贺兰山东麓产区品牌,不能辜负这片土地


   为什么要制定长效品牌战略,产区上至政府领导,下至酒庄工作人员,都有很清楚的认

识。

   宁夏第一家为世界熟知的酒庄加贝兰贺兰晴雪酒庄庄主容健: “酒庄永远不能脱离产区的概念,葡萄酒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宁夏,才能认识我们酒庄。”他告诉记者,宁夏葡萄酒产业一直重视品牌建设,从最初重视品牌、重视品种、重视技术,就是为了打造高端有品质的葡萄酒。宁夏风土有特点有优势,不愿也不允许成为工业化酒庄的原料基地。“当年我国第一批葡萄酒技术专家和外国学者,都一致认定宁夏是世界少有的优质葡萄酒产区,光照足降雨少,昼夜温差大,一开始我们将信将疑摸索着开始酿酒,越深入越觉得我们不能辜负这片土地。”

   通过近 10 年的酒庄建设和产区基础建设,贺兰山产区已基本具备集约化规模化葡萄酒产区的条件,几大优质酒庄也在国际国内获奖无数,今年宁夏葡萄酒产区发展局曹凯龙局长也在产业工作报告中提出“整合资源、打响品牌”的发展战略,将 2017 年定为“品牌发展年”,通过政府和酒庄的共同努力,力图让更多人了解贺兰山产区,消费贺兰山产区产品。

   立兰酒庄连续两年在国际挑战赛上获奖,谈到品牌发展,庄主绍青松也称赞产区的巨大带动作用。政府鼓励酒庄生产优质酒、品牌酒,鼓励酒庄参加国际大赛评选,一旦获得国际认可,产区设置现金奖励,立兰酒庄就是获奖酒庄之一。邵庄主谈到,政府和产业发展局的支持给了酒庄很多的信心,产区多家酒庄都参加了产区的技术交流项目,我们有机会能到世界各地产区走访学习,和酿酒师面对面交流,这些工作对我们酒庄的技术发展都有非常大的帮助,毕竟葡萄酒品牌必须从提升品质开始,技术交流避免了酒庄走弯路的成本。

   另外记者也观察到,政府主导产区产业建设,并非大包大揽,目的是充分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宁夏葡萄酒产区发展局曹局长的工作报告指出:政府主打产区品牌,酒庄主打产品品牌,以产区品牌带动酒庄品牌。关于产区统一管理和企业自主经营的问题,贺兰山东麓葡萄与葡萄酒国际联合会郝林海主席也谈到,“市场竞争是好的,企业必须去市场拼杀,政府和产区需要保持克制,我们最好的状态就是每年有新面孔的增加,也必须淘汰掉一些老面孔。”

发展品牌不能离开文化土壤

   葡萄酒作为舶来品,在国内消费者认知中一直是“高端品质生活”的象征,这也能解释进口葡萄酒市场激增,国产酒遇冷的现象。对于中国葡萄酒产区,如何从文化入手打造品牌,是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记者也采访到在宁夏从事葡萄酒培训多年的于培培女士,她告诉记者,宁夏产区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很难与国际产区百年积淀相比较,欠缺的不仅是葡萄酒技术的底气,更主要欠缺葡萄酒文化的自信。中国葡萄酒品牌的提升,除了技术提高,有优质产品做保障,更重要是推动葡萄酒文化本土化。

   从这个角度深入,宁夏产区的丝路文化、黄河文化、西夏文化,有着其他区域不能比拟的优势。延续这个思路,产区和政府也相应做了很多文化本土化的建设工作,如打造“张骞丝路葡萄产业园”,开展本土特色的餐酒搭配研究、推出与产区葡萄酒相匹配的特色菜系等。文化自然与旅游产业密不可分,2017 年,产区为吸引游客,也将打造 10 个特色葡萄酒风情小镇,并与铁道部合作,在“丝路驿站—宁夏号”专列上打造葡萄酒旅游车厢,结合之前制定的 21 家列级庄定制旅游线路,更好服务于葡萄酒高端体验客户。

   发展产区品牌,不能离开文化土壤,这是营销世界的一句套话,但在宁夏产区的品牌建设中,我们能看到工作一步步踏实落地。

产业链监管是品牌发展的基石

   记者走访过世界多个著名葡萄酒产区,每到一处都被产区细致入微的监管制度所震惊,“制度监管保障产区品牌力”是每个合格产区的共识。本次记者也特别关心宁夏贺兰山东麓产区的制度建设。

   2013 年 2 月 1 日,宁夏回族自治区颁布了《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保护条例》并正式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有关葡萄酒产区保护的法规正式出台,同样也标志着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成为全国第一个依法发展的产区。在今年的产业报告中,宁夏葡萄产业发展局也公布,将加大联合执法力度,与农牧、林业、环保、工商、质监、食药、检验检疫等执法部门,共同实现“葡萄酒产业链全程监管”工作,从苗木质量安全监控、种植规范化监控、葡萄酒质量可追溯体系成品“一瓶一码”计划到商标保护,涉及到葡萄酒产区的全部流程,都通过产业发展局协调串联起来,做到及时响应及时处理的反馈机制,严防风险。

   留世庄园庄主刘海对此监管工作也非常赞赏,“产区品牌来之不易,政府花了大力气建立起了产区声誉,不能因为产区个别酒庄的管理不善而受到损坏。制度是最好的保障,监管机构确保制度实施,我们作为经营者就有更多精力来发展品牌,这就是产区建设良性循环。”

专家眼中的贺兰山东麓产区


   那么,对于这样一个成长中的优质产区,中国葡萄酒界的权威人士怎么看?他们为这个产区的发展有何建议?

   对于贺兰山东麓产区,中国葡萄酒专家郭松泉认为,将该地区称作“新兴产区”较为客观,因为其他产区也和他们一样得到若干国际上的褒奖,但并不等于获奖的产区就可以是明星产区。郭松泉曾经指出: “小酒庄、大产业”这样沿袭旧世界国家的传统老路不符合中国国情,另外当地领导似乎不敢面对或是故意忽视“贺兰山东麓产区的起源”;当然,自治区领导对贺兰山东麓这个产业非常重视,这一点是做得比较好的。而中国葡萄酒协会联盟副主席、中国酒类流通协会进口酒市场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助理席康对该产区的价值表达了几点观点:

   1. 中国大陆横跨多个气候带,覆盖各种土壤类型,完全具备酿出世界级好酒的地利条件 ;从葡萄种植、酿造技术、品牌推广和市场推广上,中国葡萄酒需要更多时间积累和沉淀 ;

   2.宁夏贺兰山葡萄酒的市场定位非常重要。

   宁夏作为“小酒庄大产业”模式发展的一个代表,战略定位中高端小酒庄精品酒。而目前中国整体大众葡萄酒消费板块鉴别和识别能力在大部分区域尚属入门阶段,精品酒庄酒靠性价比而非价格赢取消费者,这类相对成熟消费者更多聚集于一二线葡萄酒市场,一二线市场属进口葡萄酒高度和密集竞争的市场,在这种市场,如何与之竞争?而三四五线市场普通消费者,前期是需要葡萄酒文化的培养和教育。因此究竟如何定位,这是很关键的。

   3. 除了打包主要或重点生产商,以产区整体形式的路演和巡展( 类似“新疆产区·商源楼兰”这样的 ),重点培养 3-5 家具备全国市场运作能力的规模性酒庄集团,龙头企业带动产区品牌发展。

   广东省酒类行业协会葡萄酒分会陈泳秘书长则表示就目前而言,贺兰山东麓产区无疑就是中国的明星产区!近几年该产区获的殊荣有目共睹,同时也获得了众多葡萄酒爱好者及专业人士的关注。对于产区的发展,陈泳提出产区的庄主(酒庄)们更应该沉淀下来认真做好酒,对于葡萄酒这门事业来说并不是可以快速收回投资的,国外很多知名的葡萄酒酒庄都是有着数代乃至数十代传承才有今天的底气,他们同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做好一件事。奖项,只是对于某个阶段的肯定,性价比才更切合实际。